CONTANT US
轉摘自人民日報
人民視覺
編者按:海綿城市是一種綠色生態的城市發展方式,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目前,我國已有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取得了初步進展,會喝水、能存水的“海綿寶寶”越來越多,逢雨必澇的現象有所減少。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建設海綿城市是一場持久戰,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汛期來臨、暴雨頻襲之際,本報記者近期分赴各試點城市深入采訪調查,生態周刊從本期起推出系列報道,聚焦各地海綿城市建設的亮點、成效以及面臨的困難、問題等。
江西萍鄉的鄧玉梅阿姨在友誼新村小區居住了19年,以往每逢雨季,這一帶時常出現積水甚至“看海”的情景。這讓她曾經產生過搬家的念頭。
今年,情況發生了變化。6月1日,萍鄉突降大暴雨,10小時內城區降雨量達到100至150毫米。6月中旬以來,萍鄉接連遭遇暴雨。包括友誼新村小區在內,老城區完成“海綿體”改造的小區和街道,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順利通過暴雨的考驗。
“下雨出入不用穿套鞋了。打消了搬家的念頭,踏踏實實住在這里啦!”鄧玉梅說。
作為贛湘水系的分水嶺,萍鄉境內地勢比鄰縣市高,且無過境河流,天然儲水條件差,城區一旦遭遇短時強降雨,易發生城市內澇。
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經過近兩年的大力建設,萍鄉市區尤其是老城區的排水防澇能力得到有效增強。自2016年9月以來,萍鄉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內的84個積水點未出現內澇預警,這其中,就有鄧玉梅居住的小區。
百姓點贊
4萬多名居民不再受內澇之苦
暴雨來襲,在萍鄉最著名的萬龍灣內澇區,“海景”不見了。往年,每降大雨,萬龍灣區域就是一片“汪洋”,附近的市民甚至要劃皮筏艇出行。
位于萬龍灣地段的萍鄉市中級人民法院,4月底完成了海綿工程改造。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途徑,提高了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降低大雨時雨水淤積,減少面源污染,實現雨水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
“海綿體”把降水全部吸進“肚子”里,地面見不到積水。“簡直是天壤之別!”站在改造后的院子里,有人欣喜地說。
老舊小區是萍鄉海綿工程改造的重點。萍鄉市環境科學研究所內的小區已建成近20年,以前小區道路是水泥路面,晴天灰塵大,臨近小區道路的住戶都不敢開窗,雨天水漫路面,居民出行困難。今年79歲的陳文明大爺說:“以前家里窗戶每天要抹兩次,鞋柜要備幾雙雨鞋。海綿工程完成后,窗戶幾天不抹都還干凈,下雨天路面也不見積水。”
小區改造施工初期,陳大爺看到小區路面被挖爛,影響居民出行,與有關人員鬧了別扭。可當他看到城區經過海綿體改造的地方舊貌變新顏后,明白了黨和政府是在為百姓辦實事,便主動配合施工人員拆除了自家的一間小雜屋,為海綿工程讓路。
自2015年4月被確立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萍鄉市在市區規劃了32.98平方公里的示范區,確立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總體目標,選取老城區內易受洪澇影響的地方以及新城區商務中心與行政辦公中心區域作為試點。
因為有“海綿寶寶”在吸水存水,“城市里看海”的景象越來越少。市海綿辦提供的數據表明,經過改造提升,不僅43個小區的1.2萬戶、超過4萬名居民免受內澇之苦,而且年節水達到256萬噸。萍鄉以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為抓手,提升城市品位,讓群眾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組織的海綿城市建設年度績效考評中,萍鄉市連續兩年名列第一。在今年4月底召開的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上,萍鄉市作為先進典型發言,與會領導和專家給出“萍鄉的海綿城市建設正從‘全國試點’走向‘全國示范’”的高度評價。
內外聯動
改革創新破解三大難題
萍鄉市海綿辦副主任李南開說,“海綿寶寶”出生長大,經歷了三個難關:錢從哪來?如何規劃?怎么推進?
三年要建設159個海綿項目,總投資63億元。對于萍鄉這個2016年財政收入才135億的小城市來說,真的“壓力山大”。建設資金成為市委、市政府需要解決的首要困難。
怎么給海綿項目“找錢”?萍鄉市變“等靠要中央和省的項目資金”為“多條腿跑步”,對內統籌整合資金,向上積極爭取資金,對外采取PPP建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
2016年,萍鄉市成功舉辦“海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介會”,與78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隨后,經依法招標,萍鄉與中國水電八局、中國鐵建大橋局、山東路橋,分別組建PPP項目公司,承擔老城區、安源區海綿城市建設運營,引進社會資本,成功破解資金瓶頸。目前,全市海綿項目已完工43個,在建74個,完成投資46.53億元。
資金解決了,如何規劃的問題又擺在萍鄉決策者面前。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起初,萍鄉本土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等部門對這一新理念、新技術知之甚少。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萍鄉市引進一家研究院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并積極培養本地技術人員,編制完成了《萍鄉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等七個規劃、三項標準及導則,引領全市海綿城市建設。
確立了科學的規劃,海綿城市建設者們有了底氣。在項目實施上,采取了“三個同步推進”的超常規方式:巧打時間差節約時間,同步推進PPP和設計監理招標;有的開綠燈有的亮黃燈,同步推進試點建設協調和監管;讓各地都搭個順風車,同步推進非試點區域項目建設。在非試點區以外的縣區各選擇一個項目,按照海綿城市標準打造。投資3.5億元對400余條小街小巷融入海綿元素進行改造提升,改善老百姓暢通出行的“最后一百米”,讓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立體推進
全域建設“海綿綜合體”
如何建設海綿城市,全國沒有可循先例。萍鄉決策者圍繞建設思路、技術體系、項目施工、試點范圍等,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探索。
“海綿城市建設可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城市防洪防澇。”市委書記李小豹說,萍鄉克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認識,把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五水共治”,有機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要求中,而且推進了產業轉型升級,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不少地方面對城市防洪、防澇問題時,采取改善終端排水系統的方式來解決,效果卻不明顯。實踐中,萍鄉給出了系統解決方案:從終端處理到系統治理,在全市域、中心城區、示范區3個空間尺度上,分層構建海綿城市體系。
為規避項目散、小、亂給施工建設帶來的碎片化問題,以及審批、預算、招投標環節可能遇到的障礙,2016年,他們重新組織系統化項目,從“碎片建設”到“系統打包”,將新老城區159個海綿項目整合為7個項目片區,以PPP項目包的形式整體推進,系統化建設。
試點不是局限在局部,而是全域。在建設過程中,將原32.98平方公里的示范區面積擴展到全市地域范圍,非試點區域縣區全部按照試點區域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開展建設。安源區五陂鎮還開展了全國首個海綿特色小鎮建設。
“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以點帶面;新城區以目標為導向,以面帶片。”分管城建的副市長葉華林帶著記者邊參觀邊介紹,“我們對老城、新城的海綿建設各有招數。”記者看到,在老城區改造中,把海綿城市建設與城鎮棚戶區改造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新城區通過科學布局管廊設施建設,控制開發強度,注重綠地系統的建設、管理,以及與周邊雨水系統的協調銜接。
海綿城市建設,給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契機。
萍鄉的海綿城市相關產業飛速發展。40多家相關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產值超過20億元。
“海綿城市建設,推動了陶瓷建材、管道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海綿辦副主任劉民說,一批海綿產品研發生產企業正在發展壯大,透水磚、透水混凝土、滲排管等海綿材料,不僅滿足了萍鄉本土市場需求,而且遠銷全國各地。
海綿城市建設是否可持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續運營維護。記者獲悉,萍鄉擬成立專門組織管理機構,探索解決運維難題。
能強環保海綿城市陶瓷透水磚鏈接:https://jxnqhb.1688.com/page/offerlist_83510718.htm?spm=a261y.7663282.0.0.kM2RNF&sortType=wangpu_score